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

短语录 2 0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通用3篇)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篇1

、女、漢族、生於1972年7月,鎮村返鄉女農民工。20__年9月,她本著回鄉創業,為家鄉發展做貢獻的宗旨,從山東返回老家創業。通過了解近幾年的各項惠民政策、實地考察、探索、鎮政府的幫扶,藉助村的天然優勢,她的養殖創業項目大獲成功,影響了附近群眾創業的熱情,帶動了大家共同致富。兩年來該她多次獲得市、婦聯表彰。

一、毅然決然回鄉創業

她在外打工年頭不算短,工資待遇也相對豐厚,但她始終抱著一顆自主創業的心。她忘不了自己的家鄉,就很難對外面的世界有歸屬感。當初外出打工是因為經濟實在困難,而在外這麼多年也多少有點積蓄,面對回鄉創業的艱難和經濟上的危險,她拒絕了家人的勸說,毅然決然的回到了家鄉。她說:「在外幹得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好!我能在外面干出色,就能在家裡乾的更出色!」

二、開拓思維肯干肯鑽

創業之路,且堅且險。剛回到老家的她,面對自己要從事的項目一無頭緒,以前的固定收入沒了,好不容易找到好項目,卻又缺技術和門路,最初的創業嘗試經歷了多次失敗,但她越挫越勇,每天都到村裡的圖書屋看書學習,通過圖書屋的電腦上網查資料、尋高人解惑。為了解決飼料草的種植問題,她更是四處奔波,勞心勞力。她創業成功,政府的政策扶持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她自身開闊的眼界和肯鑽肯乾的精神,才促使她從眾人之中脫穎而出,創造了屬於她的事業。

三、輻射全村惠及他人

「做事業不是一個人,沒鄉親們幫襯咋行?我一家富起來不算啥,要大家都跟著我一起富才是真成功!」她的養羊場從最初的100隻,發展到現在的小屋寒羊、波兒山羊近500隻,占地面積20__余平方米,投資150萬元,建有標準化羊圈,功能齊全。她的養羊場聘請了附近的村民10餘人,帶動了周邊7戶村民種植飼料草,同時周圍的老百姓也爭相在她的場裡購買羊羔和母羊,學習她的技術辦起了小型家庭式羊場,從而帶動了周邊經濟發展,為農村富餘勞動力提供了外出打工之外的解決通道,化為了促進本地發展的巨大力量。

現在,她的養羊場規模還在不斷擴大,其輻射帶動作用也越來越強,談及「中國夢」,她說她的夢想就是養羊場有一天能夠變成涉及養殖、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大公司,走出村子的地域限制,帶領全村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 篇2

從搬磚工做起,千萬大老闆返鄉種菜

「一個農民進城,賺了1000多萬元,又回老家流轉了?1500畝地種菜去了。」這是一位朋友對袁勝華的介紹。

第一次見到袁勝華,是在漢口循禮門的一家西餐廳。據說,這是他第一次吃西餐。很少西裝筆挺的他,顯得有些不自在。幾次從褲兜里掏出煙來夾在指間,憨笑著問路過的服務員:「抽菸是不是要罰款?」那神態,像極了擔心被老師批評的小學生,讓人忍俊不禁。「你就把我寫成一個中國農民就好了。」他爽朗地一笑,有了些許放鬆。

從搬磚頭的小工到包工頭——

木地板生意抓住市場機會

「我初中畢業,就是個農民,當過建築小工,挖過礦……」袁勝華毫不避諱地對記者說。

現年42歲的他,出生於湖北竹溪。1986年初,13歲的他跟隨父母舉家遷移到武漢市蔡甸區大集街。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五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三,初中畢業後就開始替父母承擔養家重任。

記者面前的袁勝華中等個頭,身材清瘦。很難想像,16歲的他走上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築工地上當小工,搬磚頭、篩沙子,和水泥。年紀雖小,但他卻是工地上最活躍的一個。不僅和工友們打得火熱,還和工程監理們越走越近。「做哪一行,都不能滿足於現狀,要有上進心和目標。」袁勝華坦承,他從來都不滿足於僅靠做小工養家餬口。僅一年後,他就成了小包工頭,帶領幾十號比他年長的農民工。監理們手上有工程項目,都樂於分一些給這個「腦袋靈光」的小伙子。後來,隨著工程越來越多,他的施工隊規模越來越大。

如果不是因為妹妹的召喚,他可能會一直做建築行業。20__年2月,做建材生意的妹妹由於生意繁忙,請他抽空幫了一個月的忙。無意之間,讓他看到了建材行業的美好前景。

一個月後,他投入2萬元,毫不猶豫地在漢口金太陽建材城拿下門面,做起了巨寧地板的代理。

那時候,木地板市場競爭還不是十分激烈。天生的好口才,加上熱情爽朗的個性,讓袁勝華結交了不少生意上的好夥伴。初戰告捷,不大的門面檔口最多時一天的營業額就達4萬元。

從副食批發到建材超市、酒樓和足療城——

蔡甸大集街上做「老大」

既承包建築工程,又做木地板買賣,袁勝華的生意做得順風順水。但由於門面拆遷,在20__年前後,他結束了木地板生意。

在關門的前半年,他就已經確定好了新的發展方向——回蔡甸大集做副食批發。

這個決定,緣於他對大集的熟悉。當時大集街上小的副食店雖多,但大規模的批發中心卻幾乎沒有。副食小店主,要跑五六十公里路到漢正街進貨。而附近七八萬居民,對副食品的需求是個小不的市場。

看準就下手。20__年下半年,一向果敢的袁勝華帶著妻兒折回大集街。

回到熟悉的地盤後,頭腦活絡、人緣極佳的他如魚得水。副食生意紅火自不必說。「搞副食批發時,我老婆說,地板生意賺的錢夠下半輩子生活了,沒必要冒風險;我做酒店時,老婆說,已經有這麼多錢,買輛好車到處玩玩就行;我做蔬菜基地時,老婆認為我瘋了。」每一次轉型,袁勝華都遇到過反對。

但他不僅做了,而且出手迅速。

20__年,勝華建材超市開張,瓷磚、材料、五金、水暖等裝修用品一應俱全;不僅賣產品,還承接裝修業務,成為當地最大的建材超市。

20__年,大集天凱大廈旁的鄂湘大酒店開業。黃豆粉野菜糊、苞穀米飯、魔芋酸包菜、土豬蹄燉土豆等竹溪老家地道口味,立即喚起了好吃佬的食慾,不僅蔡甸的人知道這家店,沌口開發區,甚至漢口等中心區的食客都跑過來嘗鮮。

20__年,鄂湘足療城開門迎客。

如今,論規模和營業額,袁勝華的建材超市、酒店和足療城,在蔡甸大集街上都稱得上老大。

指著酒店周邊遠處的高樓,袁勝華對記者說:「你看,那邊是世茂龍灣,這邊是法國風情小鎮、千年美麗、溫莎小鎮……」這些樓盤早被納入了他的「超強大腦」。要知道,他的酒店和足療城,以及建材超市,全是伴隨這些新樓盤而生。

為了那份解不開的農民情結——

竹溪1800米高山上種菜

去年下半年,袁勝華做了一件讓妻子「徹底抓狂」的事兒——他跑回竹溪老家,從農民手中流轉了1500畝土地,在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種蔬菜。

了解他平日生活習性的朋友,對此一點兒都不意外。因為,從始至終,袁勝華都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農民情結」。

前些年,只要閒下來,他就開著小車到處轉,到大集農戶家去摸底。誰家種菜不施肥不打藥,誰家養雞不添加飼料 ,他都搞得一清二楚。後來,他在當地租下50畝地種植蔬菜,不僅供應自家酒店,還帶動當地村民擴大種植規模,因此獲得了農業科技示範人物、農村致富帶頭人等獎項。

有時,他還會開車七八百公里,來回十幾個小時,回老家去收正宗土味兒,因為在老家,農民仍然過著種地靠天收的日子。

武漢的朋友都很了解他,只要知道他回了趟老家,就大老遠到他酒店門口,甚至等上幾個小時,就為他車上那一把山野菜。為了吃上一口真正綠色的蔬菜,幾個朋友組團去他老家既能遊玩又能買放心菜,這種活動也變得頻繁起來。

久而久之,袁勝華動起了心思:既然有需求,我何不自己回老家種菜?

這次,袁勝華看上了竹溪境內桃源鄉一個雞心嶺的地方。此地位於重慶、湖北、陝西三省(市)交會處,更有種說法:走上雞心嶺,一腳踏三省。最高山峰海拔近?20__米,景色秀美,山泉豐沛,且日夜溫差大,周邊沒有一家廠礦,是種菜的最佳場地。經與當地政府和農戶協議,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他拿下1500畝地。

袁勝華的想法很簡單,蔬菜種植不施農藥化肥、零污染、不用大棚、採用泉水灌溉,產出銷往武漢。這樣一來,可以幫助當地鄉親擺脫貧困,留住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的腳步。

經過一番市場調研,他發現湖北省內沒有一家賣平價山野菜的連鎖專賣店,於是又調整了經營思路,打算開「三省雞心嶺」高山無公害蔬菜專賣店,採取連鎖加盟的形式經營。從產地到店面,每一份菜都打上二維碼,只要手機掃碼便可知道這些菜是何時在哪塊地播種生長,什麼時候採摘,通過哪一輛冷鏈運輸車運送過來的。類似於淘寶物流追蹤。

除了蔬菜,專賣店內還將出售竹溪貢米、野生板栗、高山竹筍、烏皮核桃及野生獼猴桃等土特產。

袁勝華告訴記者,第一季蔬菜近20個品種將於5月份上市,目前已經發展了20家加盟商。

「儘管自然種植的蔬菜生產周期比較長,成本較高,但我還是打算走平價路線。」袁勝華表示,未來他還將在山裡放養家禽牲畜,發展生態旅遊,並計劃開武漢市內最大規模的純天然高山菜主題餐飲。

返鄉創業先進事跡材料 篇3

蔡甸「米王」創新湖北豆絲加工工藝賺大錢

這個夏天,夏長興格外忙碌:一方面,新米即將上市,他的米業公司進入生產旺季;另一方面,他設在玉賢的加工廠正大批量生產湖北特色美食——豆絲,以及油炸蘭花豆和花生米等休閒食品。「湖北人愛吃豆絲,但過去受時令限制,一般只在秋冬兩季做。經過創新加工工藝,今年7月起,我們就能不受季節限制全年加工豆絲,而且還開發出雜糧、蓮藕、綠豆等多種口味。」夏長興自豪地說。

從1994年辭職下海,夏長興在長達20餘年的時間裡,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賣大米。「創業就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自然也就成功了。」如今,他創辦的天安米業有限公司已經成為蔡甸米業加工的龍頭企業,年產值上億元。

「武漢好爸爸」為兒治病辭職賣大米

如果不是因為兒子,或許,夏長興不會邁出創業第一步。

辭職下海前,夏長興在蔡甸區糧食局下屬的柏林糧管所工作,當過營業員,下鄉收過糧油,後來做到了業務經理。當時,雖然收入不高,但糧食系統是鐵飯碗,依然有不少人羨慕。

1993年,兒子的出生,徹底改變了夏長興的生活。兒子剛生下來就連續高燒不退,送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如不能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而當時他和妻子的月工資加在一起還不到500元,為給兒子治病,他背上了十幾萬元的巨額債務。

為了救兒子,為了還債,夏長興毅然辭職,用身上僅有的幾百元錢買了一輛三輪車,開始了賣大米的生涯。創業之初異常艱辛,夏長興每天清早起床,騎著三輪車到糧油店批發大米,再走街串巷叫賣,經常到晚上八九點鐘,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好在,一年下來,他攢下2萬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戶。

同時,他也敏銳地意識到,要擴大經營就得有固定的場所。於是,他租下一間門面,開了家糧油門市部,批零兼營。

「中國合伙人」老同事聯手再創業

隨後幾年,夏長興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從一家門市部發展到四五家門店。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時,兒子的病經過手術治療也痊癒了。

沒有了後顧之憂,夏長興更是一門心思撲在生意上。1999年,一個新的機遇擺在了他面前:那一年,糧食部門開始整體改制,幾個昔日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能牽頭,把糧食局的大米加工廠盤下來。最終,夏長興拿出20萬元,老同事則拿出自己買斷工齡的錢,一起入股辦廠。

20__年,在大米加工廠的基礎上,夏長興正式成立了天安米業有限公司,註冊了「金碾王」商標,推出了「晚金優」、「農家晚粳米」等系列產品。20__年,「金碾王」被評為武漢市著名商標,20__年被評為湖北省著名商標,20__年被評為武漢名牌。天安米業也被評為武漢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__年的產值超過了1億元,產品還銷往雲南、廣東、上海等多個省市。

儘管事業越做越大,夏長興並不滿足。他著手在蔡甸玉賢鎮新開加工廠,對大米和一些當地農作物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採訪中,夏長興帶記者參觀了他的豆絲自動化加工車間和蘭花豆加工車間。其中,豆絲是把大米和綠豆混合打成漿,攤成皮切成絲,夏長興還對這款武漢人喜愛的特色小吃進行了創新,推出了雜糧、蓮藕、綠豆、黃豆、蕎麥等多種口味。

僅需2分鐘米漿就變成豆絲 1月19日,記者來到萬順農產品合作社的生產廠區,這裡過去曾是當地一所小學,豆絲生產線就建在改造後的教學樓里。「一樓是磨漿車間,核心設備都在二樓。」合作社負責人夏長興大手一揮,帶著記者直奔位於二樓的糊化成形車間。「糊化成形」說得通俗些就是「烙豆皮」,這是整個豆絲製作的關鍵。車間裡的兩台轉輪式電動烙豆皮機器,是合作社與武漢工業學院食品學院歷時兩年,共同研發生產的專利產品。

夏長興說,豆皮的厚度影響豆絲口感,也影響後期曬乾的時間。在烙豆皮的過程中,火候大了,豆皮容易烙糊,沒「賣相」,溫度低了,豆皮又不易成形。過去,村民烙豆皮用的都是圓形的平底鍋,以蜂窩煤和木材做燃料,火焰溫度飄忽不定,烙的豆皮既不衛生,品質也不穩定。要想大規模生產豆絲,就必須走機械化道路。用機器生產出來的豆皮,厚薄均勻,顏色亮白,口感和外觀都遠勝傳統手工豆皮。「機器每天可烙豆皮一萬斤,只需一個工人就能操作。」

生產出來的豆皮厚3毫米,寬60厘米,像玉帶一樣源源不斷地從機器中吐出。在傳送帶末尾,一位工人將豆皮捲成圓筒,送入切絲車間。在切絲車間裡,豆皮卷被切成一指寬的濕豆絲。隨後,濕豆絲又隨著傳送帶,送入長約20米,溫度約60攝氏度的高溫烘乾車間。經過一次烘乾的豆絲落入一樓的低溫烘乾車間,經過二次烘乾後的豆絲就可以進入包裝車間了。

從米漿到豆絲成品送入倉庫,等待包裝,全過程只需2分鐘。而用傳統工藝製作的干豆絲,僅晾曬就要花費一周以上。

豆絲產值翻番網銷全國各地

20__年2月,合作社豆絲生產線正式投產,到20__年春節前,產值達到800萬元。20__年春節後至今,合作社已經生產豆絲300多萬斤,產值達1300萬元,預計在20__年春節前能達到1600萬元,產值實現翻番。

由於統一購買生產資源,統一收購農產品,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市場,社員去年人均收入1.7萬元。20__年,萬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被評為「湖北省省級示範合作社」。

幾年時間,玉賢種植大戶社員從5人發展到現在的260多人,農產品經紀人社員達到40多人。合作社與各大連鎖超市和農貿批發市場都有良好的營銷合作,銷售額逐年遞增。「豆絲產業正在發展的上升期,我們不能急功近利,過節不趕工,保證豆絲品質是關鍵。」「過去還有農戶自家曬了豆絲拿到集市上賣,現在他們棄了老把式,從合作社批發豆絲,去市場零售。」夏長興得意地說。去年9月,夏長興開通了電商平台,全國人民都可以通過網絡,以廠家價格購買豆絲、荷蘭豆等特色農產品。「現在每天都有至少20單生意,顧客清一色的好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