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雪》譯文(通用14篇)
《詠雪》譯文 篇1
選自《世說新語》
詠 雪
作者:劉義興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詠雪》譯文 篇2
一、 以冰心讚美兒童的詩導入 課堂。
你還記得那些智慧兒童的故事?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聽過嗎?如果你們遇到同樣的事情,你會怎麼處理呢?
(導入 老套而生硬,沒有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欲望。)
能不局限於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創見更智慧。
二、 翻開課文,可以說說我們平時怎麼學文言文的嗎?
三、 導讀《詠雪》——「學會」
介紹《世說新語》。
生讀課文。
文中有幾個多音字,你知道嗎?
生:「差」有四種讀音,這裡應該讀第一聲,是差不多的意思。
四、 讀准字音——讀順。正音。
五、 讀准節奏——讀懂。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怎麼劃節奏?
分組讀一讀。
生試讀。
重點分析後兩句的節奏。
(是「王凝之/妻也」,還是「王凝/之妻也」。學生是無法判斷的,必須提供相關資料。)
六、 讀出韻味——品味。
找出你覺得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語句,搖頭晃腦地讀,讀出語氣,讀出韻味;並說說你喜歡的原因。
(有老師說「搖頭晃腦」不是要求的,而是要營造一個氛圍,這是很有見地的意見。)
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些語句,試著讀出韻味來。
一生認為「撒鹽空中差可擬」要比「未若柳絮因風起」好。老師不置可否。
(怎麼能肯定「撒鹽空中差可擬」比「未若柳絮因風起」好呢?即使要從形容下雪籽的角度給於肯定,也應該由學生討論而得出。
古詩詞中的雪。
(引用略)
以上詩句中,作者是把哪些事物比作雪的?
七、 讀出自我——想像
想像式對話
用「未若。。。。。。」和「。。。。。。差可擬」的句式來比喻比喻雪花。
(應該更寬泛的讓學生訓練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加深對本文的理解。而不應該局限於對雪的比喻。)
(針對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比喻是沒有什麼高下之分的,「謝家」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和學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他只有先說出自己所面對的情景,我們才能說他比喻的好不好。)
八、 朗讀背誦——積累。
九、 課外延伸。(所有的課外延伸,如果不能有助於課文本身的理解,就叫無端延伸,只會擾亂課堂,削弱主題,徒生枝蔓。)
留點時間給古詩文,由「學會」走向「會學」。
(教學的思路和方法是電影的角本,是供導演自己看的,而大可不必呈現在演員和觀眾面前的。)
編輯 2004/07/19 10:32pm IP: 已設置保密 [本文章共 2126 字節]
東方雪 頭銜: 獨行客
勳章:
門派: 不二法門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經驗:
現金: 1078 瑞文幣
存款: 205640 瑞文幣
貸款: 沒貸款
來自: 江蘇
在線: 638 時 11 分 52 秒
總發貼數: 4652 篇
精華貼數: 2 篇
註冊日期: 2003/09/20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郵件 複製 引用 回復 [第 2 樓]
需要這樣見血的點評,大力支持!
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編輯 刪除 2004/07/19 10:59pm IP: 已設置保密 [本文章共 30 字節]
yyy088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經驗:
現金: 3250 瑞文幣
存款: 1410 瑞文幣
貸款: 沒貸款
來自: 保密
在線: 115 時 25 分 17 秒
總發貼數: 260 篇
精華貼數: 0 篇
註冊日期: 2004/04/09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複製 引用 回復 [第 3 樓]
我來說兩句:
1、兩個比喻哪個更好?並不是不能確定,我們一般是肯定後者。東晉才女以一句名揚天下,世稱「詠絮才」。從文中也可以看出來,也許它更形象、更富有詩意吧。我也贊同樓主的情境說。
2、李研老師的評點可謂經典,但我也有一點不太贊同。「想像式對話,用「若。。。。。。」和「。。。。。。差可擬」的句式來比喻比喻雪花。(應該更寬泛的讓學生訓練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加深對本文的理解。而不應該局限於對雪的比喻。)」我認為學習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學生現學現賣,
有什麼不好?「不應局限於對雪的比喻」,難道說一堂課里還要來點雨、風、霜、花、月什麼的?何況詠雪之作多如繁星,閃光的也不少,學生能類推也不錯,如 縈空如霧轉,凝階似花積。 大似翻鵝毛,密如飄玉屑。 戰死玉龍三十萬,敗鱗風卷滿天飛。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學生能借鑑這些,或自己想像創作一些繪形繪色的比喻雪的句子,自己對雪有了一個再認識,更能加深對才女才氣的了解,也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至於風花雨月內容,課下吧。
說錯了,李老師可要不吝指教喲。
編輯 刪除 2004/07/21 10:25am IP: 已設置保密 [本文章共 929 字節]
湖畔初陽 頭銜: 論壇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經驗:
現金: 3247 瑞文幣
存款: 沒開戶
貸款: 沒貸款
來自: 保密
在線: 47 時 04 分 36 秒
總發貼數: 290 篇
精華貼數: 2 篇
註冊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郵件 複製 引用 回復 [第 4 樓]
《詠雪》一文是哪個版本的,是哪個年級的,所上班級的學生學習情況如何?如何少了這些相關資料,來評價一堂課好不好,或是一篇教學設計好不好,我以為條件不夠。
李研老師當然有獨到的眼光和豐富的經驗,但我以為點評還是只關注細節,沒有上升到更高的理論視野,只關注具體的教學方法、教學環節甚至教學細節,而沒有從宏觀上把握設計的初衷對不對,好不好,一憾。
我以為上述設計存在如下問題:
一是教學目標 不明確,從「導讀《詠雪》——「學會」留點時間給古詩文」,「由「學會」走向「會學」」這兩句話來看,教學設計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姑且不論這樣的目標是否合理,且看中間的具體步驟,(正音、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自我),並沒有根據閱讀能力的訓練要求去進行,因而目標的落實便是情理中事。從行文的詳略看,教師顯然得意於後半部分的「讀出想像」和「課後遷移」,問題是對「這一課」的理解和掌握尚未落實,想像和遷移便也失了基礎,這一點李研老師已經有詳細的點評了。
二是對教學內容的認識錯誤導致教學內容的選擇不當。從智慧兒童的故事導入 ,顯然關注的是詩句中所體現的智慧和情趣了,儘管把文本的內容理解為教學的內容本身是一種不太正確的認識,即便如此,這一內容也並未在後文得到照應。「最喜歡其中的哪些語句,試著讀出韻味來」,這一設計本來不錯,只是詩句之妙僅靠朗讀恐怕不夠,還應該有必要的分析,可以通過調動學生的前經驗,比較「撒鹽」和「風絮」兩個意象的特點、美感,學生認為撒鹽比柳絮好,這是一個引導學生品味詩句的很好的契機,只可惜教師放過了。
沒有對文本的尊重和研讀,於是這一教學設計的內容便乾癟、空洞得可憐了,只有生硬的導入 ,反覆的朗讀,孤立的文學常識介紹,再加上脫離文本的胡亂延伸。
三是選文類型處理不當。就教學步驟 來看,既不是側重文化薰陶的定篇,也不是指導閱讀的樣本,而是把它當成了描寫雪景的「例文」,這樣的處理顯然是大違課文作文和教材編者初衷的。
編輯 刪除 2004/07/23 11:16am IP: 已設置保密 [本文章共 1737 字節]
李研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經驗:
現金: 2854 瑞文幣
存款: 沒開戶
貸款: 沒貸款
來自: 保密
在線: 24 時 02 分 53 秒
總發貼數: 106 篇
精華貼數: 1 篇
註冊日期: 2003/10/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郵件 複製 引用 回復 [第 5 樓]
湖畔初陽的分析很有見地。從大處著眼,有利於科學地處理教材。
《詠雪》譯文 篇3
四基達標
1.《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組織</pgn0109a.txt/pgn>編寫的。
2.「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這一句總述了謝太傅家人詠雪的背景,極精煉地交代了時間「________」、地點「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期日中,過中不至」這一句話點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陳太丘
b.「與兒女講論文義」一句中「兒女」指的是謝太傅的兒子和女兒
c.「未若柳絮因風起」這句話的意思是:還不如化做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詞,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後者是謙詞,是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4.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
(1)與友期約________
(2)去後乃至________
(3)撒鹽空中差可擬________
(4)俄而雪驟________
能力提高
1.辨別下列詞語哪些屬於敬詞,哪些屬於謙詞?
①敝人 ②卑職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謙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粗詞與「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誨女知之乎
b.學而不思則罔
c.路轉溪頭忽見
d.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詠雪》一文結尾謝太傅對兩個人的回答</pgn0109b.txt/pgn>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十分耐人尋味,請簡要說說你對此的理解。
開放探究
水很活潑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練習造句,用的詞是「活潑」。
天天說:「小魚在水裡游來游去,很活潑。」
我說對:「對,再造一句。」
天天想了想,說:「小魚游過去了,水很活潑。」
我對:「對。等等,不對!」
天天不懂我要說什麼。我的本意是讚賞她的句子,並以為這是非常好的句子。這句「水很活潑」,真是非常活潑,要是再進一步,就是寫詩了。寫文章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別人看懂,□要有自己的語言。孩子的語言如同他們的畫,本來都是很生動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規範自然是規範了,卻也枯萎了。當然這僅是我的說法,老師們未必會這麼認為。學校要教會學生的是字詞的規範的習以為常的用法,而不是寫詩。老師的心裡或許也不認為「水很活潑」就是病句。然而還有監督老師的人。想來想去,事情就複雜了。
我對天天說:「你造的這句子是一句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試的時候不要這樣造。」
天天一臉不解,問:「為什麼?」
是啊,我也想問為什麼。
閱讀上文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1.對於「小魚游過去了,水很活潑」這句話,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這句話運用的是擬人的修辭手法
b.「活潑」,刻畫的是水的潑動
c.「水很活潑」不規範
d.「水很活潑」是作者的心情的反映
2.「要是再進一步,就是寫詩了」,這句話意思是
[ ]
a.「水很活潑」就是一句詩
b.「水很活潑」詩意還不夠濃
c.「水很活潑」是散文的語言
d.「水很活潑」形象、生動、有創意
3.「但是,考試的時候不要這樣造」,「我」這樣說的主要原因是
[ ]
a.事情很複雜
b.老師可能會認為這是病句
c.書本上沒有這樣的句子
d.保住考試的好成績
4.試用簡明的語言,概括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活潑一詞經常用在人或動物身上,造來造去就不新鮮了」一句是從原文中抽出來的,應回歸到何處恰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有兩處「□」處,應填入的關聯詞語是
[ ]
a.既……又 b.不但……而且
c.又……又 d.並……並
7.文中有一處畫波紋線「 」的句子,說法對嗎?試用一句話說明你的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四基達標]
1.南朝宋 劉義慶
2.時間寒雪日 地點內集 人物謝太傅與兒女 事件講論文義
3.b
4.(1)約定 (2)才 (3)化 (4)一會兒,不久
[能力提高]
1.敬詞③④⑥⑦⑨ 謙詞①②⑤⑧
2.b
3.答:此題答案為開放性的。①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 ②「笑」前喻,「樂」後喻 ③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開放探究]
1.c 2.d 3.d
4.揭示「應試教育」束縛學生智力開發的危害性
5.放在第6段第2句「並以為這是非常好的句子」的後面 6.a
7.一種說法:對。教育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卻也不免抹煞了孩子們的一些天性。
另一種說法:不對。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的語言達到規範化,而不能單純地認為使其「枯萎」了。
以上兩種說法均有道理。
《詠雪》譯文 篇4
反思這堂課,如何通過篩選適宜的教學內容,並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深化改造,成為真正適宜學生的、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呢?
一、要遵循「生本」的原則
出現教學內容的不適宜,歸根究底還是教師沒有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還是習慣於用自己的思維去左右學生的思維。如果對學生知識結構、人格修養、技能技巧等的完善和提高沒有幫助,那麼一切都是徒勞無益的。「生本」原則要體現出教學內容的適度、深度,要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規律,學生需要什麼,我們便教什麼。對於初一的學生,文言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即可,不要去過度拔高學生,哪怕是實驗班的優秀學生。
《世說新語》這本書記敘的是從西漢、魏、晉到宋初名人們的遺聞軼事。書分36門,共1128則,其中關於少年兒童的記載有70則左右,並專設有《夙惠》一門,單寫少年兒童的智慧言行。這些記載讓我們通過作者對當時少年兒童言談、儀態、思想、行為的品評了解到作者和當時人們的素質觀,以及圍繞這種觀念人們對少年兒童進行的素質教育。要讓學生對此書感興趣,少年的智慧故事遠比「林下風」更能讓初一學生接受。
二、要理解編者意圖
除了課文的特點外,課文在這個單元的地位、價值,教師也需仔細琢磨、推敲。此篇課文編者編入初一冊的第六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詠雪》勾畫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畫面,兩代人在富有文化氣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種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同時選入的還有《陳太丘與友期》表現魏晉時期小孩子的聰穎機智。魏晉時期少年兒童活躍的思維、機智的論辯,是以比較豐富的歷史、文學知識為基礎的,這與當時家庭對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重視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二次教學中,教學目標確定為能結合注釋,運用工具書,自己疏通文句,理解文意並掌握「俄而、欣然、擬、未若」在特定語境中的詞義;背誦這則短文;感受魏晉時期小孩子的聰穎和家庭文化氛圍對孩子的影響。
三、要大膽取捨
教學中,每篇文章的教學內容多如牛毛,讓人眼花繚亂,與其「眉毛鬍子一起抓」,不如抓住其中最為精彩的一點,把它講清、講細、講透,一課一得。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相對集中,從而使學生學得相對透徹。增加課外材料根據具體課文的需要,並非每一篇課文都需要援引資料,引用材料也不在多,在於精練、適合、有啟發作用。根據教學需要,刪去了劉伶和謝安謝道韞的三則材料,選用孔融「小時了了」故事來激趣,由於人物故事熟悉,內容容易理解,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拓展部分選用《文學》一則:「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公曰:「訐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因為從這個故事中可見謝安經常召集子侄輩聚會,親自同他們「講論文義」,並循循善誘地培養孩子們的想像能力、比喻技巧、造句叶韻的本領,力圖提高他們的藝術鑑賞水平。結合「(1)公如何評價詠雪句?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2)理解「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你認為謝家是一個怎樣的家庭?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這兩個問題讓學生理解有這樣優越的人文環境,就難怪謝家出現了個才女謝道蘊了!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家庭文化氛圍對孩子的影響
《詠雪》譯文 篇5
教材的地位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語文的古詩文教學,強調誦讀,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一:說教材;
(一)、《詠雪》這篇課文雖然俏難暈模鎇暈淖紙銜誠裕矣幸歡ǖ墓適灤裕譜偶彝ド詈頹濁檎庖壞ピ行模斫餛鵠從ω盟迪嘍勻菀滓恍?/div>
(二)、詩詞教學從培養人文素養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
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是:
1、知識目標:
(1) 理解文義,背誦本篇課文
(2) 熟記作家作品
(3) 積累文言字詞,掌握「俄而、欣然、擬、末若」等的詞義
(4) 品析文中人物的語言
2、能力目標:
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想像能力,這一點可以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
3、情感道德目標:最後是在和睦、輕鬆、融洽的氣氛中感受親情。
4、教學重點:
(1)理解文義,背誦課文
(2)品析文中人物的語言
5、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去想像,培養創造性思維。
學生情況
對於初一的學生來說閱歷淺,很難獨自完成本課的知識學習,而且互相合作能力較差,主要是以自己的興趣來學習的。所以我準備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二)說教法
1、情景導入教學
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環境,使學生能迅速進入角色。
2、朗讀教學
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和朗讀文言文的語感。
3、現場演示法
可以更形象的體會優美的句子
4、激勵創新講述,發展思維。
通過這一環節的遷移訓練,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想像能力。練習的設計能照顧到全體學生,體現層次性。
5、淡化教師角色,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這堂課教師是作為一個協作者,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大部分時間都能體現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三) 說學法
本人更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自問自答、自問他答或老師解答等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過程:
一:在導入時應用猜謎語的方法,使學生調整氣氛,產生興趣以最快的速度進入角色。
二:在作者介紹中請學生藉助資料加以評說,再有老師確認。這樣做是為了培養學生自覺查資料的習慣。實現知識目標的第二點。
三:在介紹作品時讓學生藉助資料簡單介紹這部書的特點,及反映的社會思想,魯迅對它的評價,之後有老師確認。這樣作是為了增加學生的知識點。實現知識目標的第二點。
四、 范讀正音
朗讀是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朗讀有利於記誦,有利於理解,有利於把握意境,朗讀好了甚至可以以讀代講,朗讀時要把握詩詞不同風格、不同基調以及文中的斷句。在這部分教學中學生可以提出把握不準的字音,字義,詞義及句義,然後讓其他學生解答。之後老師在作確定。最終達到正音,疏通文意,理解文意的目的。這樣做是為了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讓學生自己去解決課文中的內容培養其自學能力。實現知識目標的第三點,突破教學難點。
五:賞析部分
一是對句子的賞析儘可能的再現當時的情景。如在賞析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和兄女曰:「末若柳絮因風起」這兩句話時可以現場在空中撒一把鹽和用白紙剪的雪花。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產生興趣,讓學生更生動形象的的賞析句子。來達到賞析的目的。
二是對課文內容的賞析,來把握課文的故事性和文中體現的家庭親情。在這一部分教學中,讓學生提前準備好話劇,在課堂上進行表演。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自己體會文中的內容和所體現的親情,來達到賞析的目的。
這樣課文的主要內容就交代清楚了,把這堂課上成家庭中的討論和現場表演。來實現知識目標的第一點和第四點以及道德情感目標。突破教學重點。
六:拓展延伸
1:讓學生通過舉古人詠雪時所用的比喻句。來增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感受古人是怎樣通過想像來寫詩句。為下面的想像練習打好基礎,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
2:總結概括運用比喻,想像來進行句子的仿寫。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練習清楚比喻句不僅僅是形似還要神似。然後讓學生將英文中的26字母通過想像,運用比喻加以表達,如:a是一座金字塔,代表進取。c是未滿的月牙,代表缺憾等。這樣可以突出了學生之間的個體思維差異和個性特點。實現能力,突破教學難點。
七:隨堂練習
經過隨堂練習來鞏固學生對課本的知識記憶。
八:作業
1、 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2、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營造一個和諧,輕鬆,融洽的家庭氣氛。
九:板書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來安排的,這樣安排一是便於總結寫作特點;二是便於學生按思路記憶背誦。
作為青年教師儘管我很盡心的準備了這節課,但是我知道肯定還有很多不足。所以敬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的意見,給我們年輕人一個不斷學習進步的機會。
《詠雪》譯文 篇6
教材的地位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語文的古詩文教學,強調誦讀,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一:說教材;
(一)、《詠雪》這篇課文雖然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較為淺顯,而且有一定的故事性,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這一單元中心,學生理解起來應該說相對容易一些。
(二)、詩詞教學從培養人文素養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
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 和重難點是:
1、知識目標:
(1) 理解文義,背誦本篇課文
(2) 熟記作家作品
(3) 積累文言字詞,掌握「俄而、欣然、擬、末若」等的詞義
(4) 品析文中人物的語言
2、能力目標:
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想像能力,這一點可以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
3、情感道德目標:最後是在和睦、輕鬆、融洽的氣氛中感受親情。
4、教學重點:
(1)理解文義,背誦課文
(2)品析文中人物的語言
5、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去想像,培養創造性思維。
學生情況
對於初一的學生來說閱歷淺,很難獨自完成本課的知識學習,而且互相合作能力較差,主要是以自己的興趣來學習的。所以我準備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二)說教法
1、情景導入 教學
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環境,使學生能迅速進入角色。
2、朗讀教學
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和朗讀文言文的語感。
3、現場演示法
可以更形象的體會優美的句子
4、激勵創新講述,發展思維。
通過這一環節的遷移訓練,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想像能力。練習的設計能照顧到全體學生,體現層次性。
5、淡化教師角色,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這堂課教師是作為一個協作者,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大部分時間都能體現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三) 說學法
本人更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自問自答、自問他答或老師解答等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過程 :
一:在導入 時應用猜謎語的方法,使學生調整氣氛,產生興趣以最快的速度進入角色。
二:在作者介紹中請學生藉助資料加以評說,再有老師確認。這樣做是為了培養學生自覺查資料的習慣。實現知識目標的第二點。
三:在介紹作品時讓學生藉助資料簡單介紹這部書的特點,及反映的社會思想,魯迅對它的評價,之後有老師確認。這樣作是為了增加學生的知識點。實現知識目標的第二點。
四、 范讀正音
朗讀是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朗讀有利於記誦,有利於理解,有利於把握意境,朗讀好了甚至可以以讀代講,朗讀時要把握詩詞不同風格、不同基調以及文中的斷句。在這部分教學中學生可以提出把握不準的字音,字義,詞義及句義,然後讓其他學生解答。之後老師在作確定。最終達到正音,疏通文意,理解文意的目的。這樣做是為了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讓學生自己去解決課文中的內容培養其自學能力。實現知識目標的第三點,突破教學難點 。
五:賞析部分
一是對句子的賞析儘可能的再現當時的情景。如在賞析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和兄女曰:「末若柳絮因風起」這兩句話時可以現場在空中撒一把鹽和用白紙剪的雪花。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產生興趣,讓學生更生動形象的的賞析句子。來達到賞析的目的。
二是對課文內容的賞析,來把握課文的故事性和文中體現的家庭親情。在這一部分教學中,讓學生提前準備好話劇,在課堂上進行表演。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自己體會文中的內容和所體現的親情,來達到賞析的目的。
這樣課文的主要內容就交代清楚了,把這堂課上成家庭中的討論和現場表演。來實現知識目標的第一點和第四點以及道德情感目標。突破教學重點。
六:拓展延伸
1:讓學生通過舉古人詠雪時所用的比喻句。來增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感受古人是怎樣通過想像來寫詩句。為下面的想像練習打好基礎,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
2:總結概括運用比喻,想像來進行句子的仿寫。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練習清楚比喻句不僅僅是形似還要神似。然後讓學生將英文中的26字母通過想像,運用比喻加以表達,如:A是一座金字塔,代表進取。C是未滿的月牙,代表缺憾等。這樣可以突出了學生之間的個體思維差異和個性特點。實現能力,突破教學難點 。
七:隨堂練習
經過隨堂練習來鞏固學生對課本的知識記憶。
八:作業
1、 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2、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營造一個和諧,輕鬆,融洽的家庭氣氛。
九:板書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來安排的,這樣安排一是便於總結寫作特點;二是便於學生按思路記憶背誦。
作為青年教師儘管我很盡心的準備了這節課,但是我知道肯定還有很多不足。所以敬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的意見,給我們年輕人一個不斷學習進步的機會。
《詠雪》譯文 篇7
語文「閱讀理解」是語文考試的丟分大項,雖然一般每小題都能得到分數,但很難把分數拿全,這一直是很多學生和家長十分頭疼和困惑的問題,為什麼「閱讀理解」這麼難?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今天小編為各位同學整理好了有關《詠雪》閱讀答案,歡迎前來學習。
《詠雪》
(一)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二)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詠雪》閱讀題目:
1、(一)文中「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這一句總述了謝太傅家人詠雪的背景,極精練地交代了時間_________,地點_________,人物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等要素。
2、選出加粗詞意義相同的一項
[ ]
A、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
B、溫故知新 故時有物外之趣
C、期日中 與人期行
D、俄而雪驟 人不知而不慍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雪紛紛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文中人物值得你學習的是些什麼品質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雪花是上帝獻給人類的禮物,它是那麼純潔,那麼輕盈,你一定積累了不少描寫雪的詩詞,請寫出連續兩句描寫雪的詩或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詠雪》參考答案:
1、寒雪時,內集,謝太傅和兒女,講論文義
2、C
3、①你父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約好一起走,把人丟下自己走了。
②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
4、陳太丘的守信、陳元方明禮護禮的睿智和勇敢、元方父親友人的知錯能改。
5、只要詩或詞中的描寫了雪的皆可。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詠雪》譯文 篇8
《詠雪》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讀准節奏、讀出韻味、演中質疑、演後思辨。
★過程與方法
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教學法:讀讀——演演——議議——寫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情境中感受機智,在氛圍中領悟親情,在實踐中體驗合作,在創造中培養品質。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二、讀書會意。
給大家兩分鐘時間,自由放聲朗讀,想想:為什麼這樣讀。
1、全文6句話。下面請6位同學來分別朗讀這6句話,並說出自己這樣讀的理由。
2、教師做適當點撥與強調(見螢幕「積累詞彙」)。
3、全班同學一起朗讀全文,注意讀出一點古文的韻味來。
三、情景劇場。
1、憑藉你對故事的理解,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合理想像,演繹情景話劇。
2、四人一組,討論交流,協調分工。
3、角色分配:謝安、謝朗、謝道韞、旁白。
(教師做適當提示,調動情緒。)
四、互動交流。
1、與演員對話:點評表演的優點或提出建議。
2、與角色對話:對文中的人物的言行舉止作肯定評價或質疑。
(教師調控,引導方向與探討的層次)
五、亮點聚焦。
在剛才的表演與交流中大家有沒有發現,文章最大的亮點是什麼?給我們什麼啟發?
六、生花妙筆。
你敢挑戰謝道韞嗎?假如你也參加了當時的討論,請用下面的文言句式再寫出一兩句。
1. 差可擬。
2.未若 。
(師生、生生互評,抓住形與神)
七、佳作共賞。
請3名學生分別朗讀,根據提示賞析。
八、衷心寄語。
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認識了才華出眾的謝道韞,也感受到家庭和睦、歡快的氣氛與悠悠親情。更讓我高興的是我看到了大家的智慧在眼中閃現,這讓我想到了冰心的一首小詩,下面就送給大家,希望大家都做一名出色的聰慧少年!
萬千的天使
要起來歌頌小孩子那細小的身軀里
含著偉大的靈魂
有著無窮的機智
《詠雪》譯文 篇9
教材的地位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語文的古詩文教學,強調誦讀,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一:說教材;
(一)、《詠雪》這篇課文雖然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較為淺顯,而且有一定的故事性,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這一單元中心,學生理解起來應該說相對容易一些。
(二)、詩詞教學從培養人文素養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
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是:
1、知識目標:
(1) 理解文義,背誦本篇課文
(2) 熟記作家作品
(3) 積累文言字詞,掌握「俄而、欣然、擬、末若」等的詞義
(4) 品析文中人物的語言
2、能力目標:
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想像能力,這一點可以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
3、情感道德目標:最後是在和睦、輕鬆、融洽的氣氛中感受親情。
4、教學重點:
(1)理解文義,背誦課文
(2)品析文中人物的語言
5、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去想像,培養創造性思維。
學生情況
對於初一的學生來說閱歷淺,很難獨自完成本課的知識學習,而且互相合作能力較差,主要是以自己的興趣來學習的。所以我準備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二)說教法
1、情景導入教學
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環境,使學生能迅速進入角色。
2、朗讀教學
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和朗讀文言文的語感。
3、現場演示法
可以更形象的體會優美的句子
4、激勵創新講述,發展思維。
通過這一環節的遷移訓練,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想像能力。練習的設計能照顧到全體學生,體現層次性。
5、淡化教師角色,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這堂課教師是作為一個協作者,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大部分時間都能體現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三) 說學法
本人更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自問自答、自問他答或老師解答等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過程(www.diyifanwen.com):
一:在導入時應用猜謎語的方法,使學生調整氣氛,產生興趣以最快的速度進入角色。
二:在作者介紹中請學生藉助資料加以評說,再有老師確認。這樣做是為了培養學生自覺查資料的習慣。實現知識目標的第二點。
三:在介紹作品時讓學生藉助資料簡單介紹這部書的特點,及反映的社會思想,魯迅對它的評價,之後有老師確認。這樣作是為了增加學生的知識點。實現知識目標的第二點。
四、 范讀正音
朗讀是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朗讀有利於記誦,有利於理解,有利於把握意境,朗讀好了甚至可以以讀代講,朗讀時要把握詩詞不同風格、不同基調以及文中的斷句。在這部分教學中學生可以提出把握不準的字音,字義,詞義及句義,然後讓其他學生解答。之後老師在作確定。最終達到正音,疏通文意,理解文意的目的。這樣做是為了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讓學生自己去解決課文中的內容培養其自學能力。實現知識目標的第三點,突破教學難點。
五:賞析部分
一是對句子的賞析儘可能的再現當時的情景。如在賞析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和兄女曰:「末若柳絮因風起」這兩句話時可以現場在空中撒一把鹽和用白紙剪的雪花。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產生興趣,讓學生更生動形象的的賞析句子。來達到賞析的目的。
二是對課文內容的賞析,來把握課文的故事性和文中體現的家庭親情。在這一部分教學中,讓學生提前準備好話劇,在課堂上進行表演。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自己體會文中的內容和所體現的親情,來達到賞析的目的。
這樣課文的主要內容就交代清楚了,把這堂課上成家庭中的討論和現場表演。來實現知識目標的第一點和第四點以及道德情感目標。突破教學重點。
六:拓展延伸
1:讓學生通過舉古人詠雪時所用的比喻句。來增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感受古人是怎樣通過想像來寫詩句。為下面的想像練習打好基礎,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
2:總結概括運用比喻,想像來進行句子的仿寫。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練習清楚比喻句不僅僅是形似還要神似。然後讓學生將英文中的26字母通過想像,運用比喻加以表達,如:a是一座金字塔,代表進取。c是未滿的月牙,代表缺憾等。這樣可以突出了學生之間的個體思維差異和個性特點。實現能力,突破教學難點。
七:隨堂練習
經過隨堂練習來鞏固學生對課本的知識記憶。
八:作業
1、 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2、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營造一個和諧,輕鬆,融洽的家庭氣氛。
九:板書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來安排的,這樣安排一是便於總結寫作特點;二是便於學生按思路記憶背誦。
作為青年教師儘管我很盡心的準備了這節課,但是我知道肯定還有很多不足。所以敬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的意見,給我們年輕人一個不斷學習進步的機會。
《詠雪》譯文 篇10
張笑天——《詠雪》教學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如「俄而、欣然、擬、未若」等。
背誦兩篇短文。
能力目標:
1、結合注釋,運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發揮想像,學習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描寫事物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情境中感受機智、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引導學生敢於跳出書本,形成創造性閱讀品質。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教學難點]
兩個詠雪佳句的評析。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這是學生進入初中後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要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讀順句子,讀懂文意。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文本是敘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著可議論的內容,這正是《世說新語》記事的特點。我按照古為今用的原則來處理這篇課文,利用它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多方討論,交流看法,如《詠雪》中,你認為哪個比喻更好?
3.延伸閱讀法。本文用一課時教讀,如時間略有富餘,可從《世說新語》中再選一兩個故事讓學生閱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列印好的閱讀材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要點]
先由聰明少年導入文本,介紹《世說新語》,誦讀《詠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師:看到同學們一雙雙充滿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詩:「萬千的天使/要起來歌頌小孩子/小孩子那細小的身軀里/含著偉大的靈魂,/有著無窮的機智。」是啊,我國古代文獻記錄中就有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他們的故事至今流傳。你知道哪些關於聰穎兒童的故事呢?
學生講述自己準備的故事。如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等。
教師:同學們,其實像司馬光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我希望同學們多讀聰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於故事本身,因為有自己創見的人才更聰明。今天我們再跟隨古人劉義慶去認識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誰更有才吧!
二、介紹劉義慶及《世說新語》
學生齊讀註解①對劉義慶的介紹,教師補充《世說新語》。
多媒體顯示: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主要記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的反映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誕的風氣。被魯迅先生稱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全書有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
三、誦讀文本,複述故事。
1、教師教讀。由於學生文言文知識不夠,誦讀可能有一定困難,所以,教師要一句一句教讀。教師教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介紹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你了解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而培養語感的第一個好方法就是誦讀。「讀」是我們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師讀。
例句:「謝太傅/寒雪日/內集」體會到:根據文意讀准節奏。難句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要求:沉醉其中讀出韻味。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過渡)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複述,為疏通課文打好基礎。學生四人小組複述,也可以全班交流複述。
要求:①要有時間、地點、人物。②講清事情發生的緣由—經過—結果。
四、疏通大意,品析佳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大意。
默讀貴在邊讀邊思考,要求學生四、疏通大意,探究文本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大意。採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如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等,然後讓學生提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必要時;教師精講點撥。(教師要提示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加字法、換字法疏通文意。)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2、學生分組探究問題。
(1)各組提問。疏通文意後,請同學們深讀課文,提出難以理解的問題。
(2)教師歸納問題。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謝家聚會吟詩,為什麼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
②「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到底哪一個好?還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嗎?
(3)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酌情指導。
明確:①文章開頭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短短十五字,涵蓋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體事件等豐富的內容。正因為「寒雪日」「俄而雪驟」,才能引出「詠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這裡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為春和景明、綠草如茵,在雪花飛揚的寒冷天氣中,外出不便,聚會詠雪不正是賞心樂事嗎?文中「欣然」「大笑」「樂」等詞可見其融洽、歡快、輕鬆的氣氛。
②對「公大笑樂」,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謝太傅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有人認為「笑」前喻,「樂」後喻;有人認為謝太傅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文章雖然沒有明確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讚賞謝道韞的才氣。意在言外,確實耐人尋味。
③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各有千秋。有人認為「撒鹽空中」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更高更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後達於神似,形似是基礎。有人認為「柳絮因風起」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而「撒鹽」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蘊。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學列舉的喻體有「鵝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師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適當引申其他詠雪名句,如韓愈的《春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想像背誦法背誦課文。
背誦有兩個明顯的功能:一、能幫助深入理解內容;二、能提高閱讀翻譯的效果。因此學習文言文最好熟讀到背誦,這對文言文閱讀翻譯理解的益處頗大。背誦文言文不等於死讀硬背,而應講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結合投影想像畫面背誦文章。
默寫課文。
五、課堂練習
五、課堂練習:
(一)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二)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①之曰:「若令月中無物②,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g)子,無此必不明。」
【注釋】①語:對……說。物②:指人和事物。神話傳說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樹等。
[練習]: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與兒女講論文義( ) 撒鹽空中差可擬( )( )
未若柳絮因風起( ) 若令月中無物( )
短文(二)中也有一比喻句,寫在下面分析其好處。
比喻句:
好處:
六、閱讀激趣:
你知道今天的課堂上湧現了一批聰穎機智的同學。但是你知道七歲的王戎為什麼在大家競相摘吃李子時而他卻不為所動嗎?你知道十歲的孔文舉面對別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機智應答的嗎?請走進《世說新語》!走進古詩文!
七、布置作業:
1、從文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詠雪句並寫出理由。
2、整理你在本課上學到的文言文知識和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利用學到的方法預習《陳太丘與友期》,熟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提出自己不清楚的問題。
教學反思:
1、本課的設計比較注意學生學習文言文習慣的培養,為今後學習文言文做好基礎工作。
2、學生的反應尤其是朗讀和討論表現非常好,積極動腦深入探究。如在評判詠雪句子時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且說話注意到了形式要求,即:表明觀點,闡述理由,再次總結。
3、教案設計挺全面,但因課堂時間緊張所以刪去了幾個環節,如《世說新語》的介紹﹑問題探究中的一二小題以及課堂練習和閱讀激趣。現在想來還是因為剛進入初中的孩子們的文言知識有限,如果有一預習環節或一學期的積累可能就會更好。
4、教師的課堂用語要再進行錘鍊,如把「說給我聽」改為「講給大家聽聽」等。這一點我會在每一堂課上都注意,因為這是一個教師的語言基本功。
《詠雪》譯文 篇11
課前談話:(18:44)
師:同學們,早上好!
生:老師,早上好!
師:我們來看看你們和我之間有沒有一種默契,好吧?
生:好!
師:請看!我這兒有一隻鳥兒,誰看到了?誰聽出來了?這是一隻什麼鳥?
生:好像是一隻啄木鳥。
師:不是好像,就是一隻啄木鳥。祝賀你,猜對了!在他的眼中這是一隻啄木鳥,你呢?
生:我覺得是一隻百靈鳥。
師:他是看出來的,你是——
生:聽出來的。
師:是呀,因為百靈鳥在(唱歌)。你聽到它在唱什麼歌嗎?
生:北京歡迎你。
師:來兩句。
生:唱。
師:不是眼前真有你就能說,眼前沒有你也能說,那叫什麼?想像。有時候想像比知識更重要!
師:再來一次,我這兒有一朵花,這是一朵什麼花?
生:菊花,因為它很漂亮,都展開來了。
生:……
一、溯源識字
師:同學們,在3500多年前,我國的祖先創造發明了一種文字,這種文字被刻在烏龜的甲殼上,又被刻在動物的骨頭上,這種文字被後人稱之為——
生:雪。
師:耳朵沒帶。你不僅帶了耳朵,還帶了眼睛。
生:甲骨文。
師:你怎麼知道?
生:書上看到的唄!
師:書看得多是好,可別把眼睛看壞了!這種文字被後人稱之為——
生:甲骨文。
師:出示雨的甲骨文( ),我們來看一個甲骨文,你們猜猜它是現在的一個什麼字?
生:我覺得這有點像雨,又有點像雪。
師:只能一個字,什麼?
生:雪。
師:因為——
生:因為雪是從天上下來的。
師:哦——這六點是——
生:雪。
師:這一橫是——
生:天。
師:恩,好的,還有不一樣的說法嗎?
生:它們應該是雪。雨沒這麼大,課文是雪。
師:完了吧!把老師事先發給你們的那張紙全部忘掉!不要去看那張紙,不要去想那張紙。就這(指熒幕),你說——
生:我覺得這是雨,因為雨是很小的。
師:雪是很大的,對嗎?三個同學,他猜對了,這是雨字。這就是雨點兒,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哦,明白了!再看一個字,同學們,這個字仍然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雨字,但這個雨字仔細看看,這個雨字和剛才的那個雨字有什麼不一樣呢?(出示甲骨文)
生:現在的一橫下是小豎了。
師:剛才是雨點,現在是——
生:雨線。
師:剛才是小雨,那麼現在就是——
生:現在就是大雨。
師:誰去醫院打過針的?打過針的舉手!
生:舉手。
師:呀,這麼多人打過針呀!當護士把藥水用針筒往外一推,這個針尖上就怎麼樣?
生:針尖上藥水就出來。
師:不是出來,而是飛射出來了。這種現象可以用一個字來表述,什麼字?
生:注。
師:(板書)所以這個動作就叫注射。明白了嗎?因此用這個「注」字來形容大雨就是大雨如——
生:注。
師:好的!記住這個詞,叫——
生:大雨如注。
師:不要拖!(領讀三遍)記住了嗎?
生:記住了!
師:咱們古人們看到天上的自然景象,通過自己的想像,然後創造,就用這樣的象形字來表達。所以,我們的甲骨文是一種象形字!
師:再看一個字,好嗎?
生:好!
師:出示羽的甲骨文( )這是一個什麼字呢?你說。
生:我覺得是一個林。
師:是因為——
生:是因為這上面的東西像一棵樹。
師:像樹,真的像極了!還有誰來說?
生:我覺得這個字像小鹿的角
師:因為——
生:因為這頭是尖的,很像小鹿的角,所以我覺得是個「角」字。
師:你說——
生:我覺得這上面是兩根羽毛。
師:所以這個字是——
生:羽。
師:握手(與學生握手)知道為什麼和你握手?
生:不知道。
師:你說——
生:因為他說對了!
師:這個叫大智若愚呀!明明是聰明的人,卻故意說不知道!所以你要感謝他!對,這個字就是羽毛的「羽」字。答案公布了,你再來看它像嗎?像極了!再看一個字,這個字你一看就明白了:它是大雨的「雨」字和剛才那個羽毛的「羽」字合在一塊兒了,古人啊看到一自然景象,它像雨點一樣,從天空中落下來!但是呢,它又不像雨點那樣直直地下來的,而是像羽毛那樣飄過來,飄過去,飄過來,飄過去,(引出古代的雪:上雨下羽)這是什麼字?一聽就知道!
生:雪。
師:誒,掌聲給他!看到過雪嗎?那會寫雪嗎?來,和我一起寫!伸出右手手指。這個字是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的,對吧!上面是——
生:雨字頭。
師:真好!是雨字頭,雨字頭怎麼寫?把筆順說出來,預備,起——
生:橫,豎……
師:還說會寫呢,第二筆是點,來,預備,起——
生:點,橫鉤
師:誒,對了,橫鉤,不要忘記!接下來——
生:豎,點,點,點,點,橫折,橫,橫
師:會寫「雪」了嗎?
生:會。
師:好的。那你知道哪些帶有「雪」字的詞語呢?你說——
生:大雪。
師:大雪。你呢?
生:我給它加兩個字,鵝毛大雪。
師:感謝他。
生:謝謝!
師:使我懂得了——
生:使我懂得了成語。
師:一個成語。你說——
生:冰天雪地。
生:雪兆豐年。
生:雪中送炭。
生:……
生:跟他一樣的。
師:所以你舉手要快呀!
生:冰雪聰明
師:誒,好的,最後終於被我看到了一個冰雪聰明的女孩!
師:剛才你發現了嗎?霜也好,雪也好,這些字都是——
生:雨字頭。
師:告訴大家,雨字頭的字呀都和自然現象有關。比如說雪,還比如說——
生:雷。
生:霧。
生:露。
生:霞。
……
師:我這兒也有很多帶有雪字的詞。
(出示詞語)
白雪皚皚 冰天雪地 風雪交加
雪兆豐年 雪中送炭 傲霜鬥雪
鵝毛大雪 踏雪尋梅 冰雪聰明
……
師:跟我一起讀。
生:跟讀。
師:那點點點點叫什麼呀?
生:省略號。
師:誰喜歡這麼多詞里的哪一個,為什麼?
生:我喜歡雪中送炭,因為比喻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都可以幫助他。
師:你是個樂於助人的孩子。
生:我還喜歡冰天雪地,因為一結冰,我就可以在上面溜冰了!
生:……
生:冰雪聰明,因為它形容一個人非常聰明。
師:你一定希望我用它來評價某個男孩,他就是——
生:我唄!
師:真是個冰雪聰明的孩子!有誰喜歡那六點省略號的嗎?為什麼?
生:這個省略號表示還有很多成語。
師:是呀!你一定知道很多成語。在哪兒呢?
生:自然現象。
師:看來還得再讀點書。
生:在書中。
師:就是。在咱們讀的書中,在咱們說的話中,在咱們感受到的感覺之中,這個感覺很重要!
二、讀詩賞雪
師:同學們!看,在一首詩中也出現了這個「雪」的字,這首詩的名字叫——(出示《詠雪》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生:《詠雪》。
師:這首詩呀是我國近代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學家,叫汪曾祺先生,從小就喜歡讀的一首詩。他後來告訴他身邊的人說,是因為這首詩,打開了他文學創作之門。他稱這首詩是一首神奇的詩,所以今天我們也來讀一讀這首神奇的詩。沒準,你這麼一讀,也會成為一個——
生:文學家。
師:到時候你要感謝誰?
生:文學家。
師:你得感謝我呀!是我讓你讀這首詩的呀!讀一讀,自己讀。
生:練讀。
師:真好!一讀完就看著我了!誰來讀?你來!(指名讀)
生1:讀。
師:別坐下來,對他的朗讀誰要說上幾句話的?呼喚他的名字!
生2:,我覺得你讀得不是很流利。
師:流利地讀該怎麼讀,你得好好地聽著,來,你來流利地讀一遍!
生2:讀(很快,沒有停頓)
師:我明白了,你所謂的流利就是第一句和第二句要接得快一點,是嗎?
生2:是。
師:誒呀,這就叫流利呀,你同意嗎?
生2:對
師:還同意呀,我不同意。你說——
生3:他讀得沒感情!
師:你來有感情地讀讀。
生3:讀(搖頭晃腦)
師:我也知道了,你們知道了嗎?有感情就是要——
生:——
師:你根本沒看他,看他再讀一遍
生3:再讀。
師:誰看到了?有感情就是
生:搖頭。
師:這個叫動作,有感情就是要有動作。還對他的朗讀有什麼評價?
生4:我覺得他讀得沒有節奏感!
師:誒喲!你有節奏地讀一讀。
生4:讀
師:聽到了嗎?這個節奏落在那個字上面?
生:片。
師:你明明把一個字讀得很重的呀!
生:又。
師:是呀!讀詩呀要讀出詩的節奏來!你是第一個舉手的,所以你沒有考慮什麼節奏。大家再來試試!看看能否讀出節奏來,能否讀出動作來,能否讀出情感來,讀。
生:再讀。
師:我也來讀一讀,好嗎?
生:好。
師:聰明的孩子一定能用你的耳朵,你的眼睛,甚至用你的心來感受我的讀與他的讀又有什麼不一樣?請聽——(一邊讀一邊做動作)
師:別忙著拍手,要學會思考,誰是個會思考的孩子?
生5:你讀得有動作。
師:嗯,我的動作比他的動作還要多,發現了嗎?做一個給我看看,你看到了我的哪個動作?生5:不會。
師:不會,你來。
生:讀「一片一片又一片」並配上動作讀。
師:掌聲,啊,多好啊!(學生掌聲響起)
生6:我覺得你讀得很有感情。
師:他說的感情是動作,你說的感情是指?
生6:我說的感情是你讀得把當時的情景都讀出來了。
師:是呀,讓你感受到了我就在那就在那一場 生2:就在那裡賞雪。
師:賞字用得多好。還有什麼不一樣?他們看到了動作,你看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了你雪一片又一片在那裡數。
師:看到了一片片數的動作,還有誰看到別的嗎?
生:我看到我看到了你睜大眼睛說睜大眼睛說睜大眼睛說飛入蘆花都不見。
師:這句話說得我氣也喘不過來了,你快點行嗎?他看到我睜大眼睛那就是表情,對嗎?要用適當的語言表示出來的。
師:除了表情,除了動作,還有誰用耳朵聽明白我怎麼讀的?(師範讀一片一片又一片並配上動作)
生:很有節奏。
師:還聽清楚我怎麼讀的?(師範讀一片一片又一片)
生:有節奏。
師:還有嗎?你們是一片一片又一片(師模仿生讀),我是一片一片又一片(師邊讀邊配上動作)。
師:除了節奏,還有什麼?
生:節奏。
生:還有真急死人了。
師:心急吃不到熱豆腐,你急,你急就看不到那場雪。同學們,詩就是要讀在你的表情上,詩就要讀在你的動作裡邊,詩就要讀到你這個速度裡面,詩就要把你那顆心感受的東西讀出來,那就叫做有感情。不要簡單地說他讀得有感情,有感情,而要說到什麼,要說到具體的那個點上。我剛才是不是這樣讀的呢?我再來讀一遍,感興趣的和我一起讀,喜歡和我一起讀的站起來。瞧瞧,太好了!你不是說我急嗎?好的,來吧,準備,詠雪,手呢?好極了!再來,詠雪(師生配上動作齊讀一片一片又一片)
師:我走了三步,你們怎麼一步都不走啊!再來,可以輕輕地挪一挪。(師生配上動作齊讀)
師:別坐下去,邊配上音樂,邊配上音樂。(音樂響起)看哪!下( 生:雪 )啦 !詠雪, 一片, 眼睛看著你手指的方向,那你才能看到真正的雪。(師生齊讀並配上動作)七片八片……不見讀兩遍。
師:親愛的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為什麼這小雪花飛入了蘆花就不見了呢?請看,(出示圖片)這就是蘆花。請仔細看,為什麼它飛入這樣的蘆花就不見了呢?
生:因為雪是由水組成的,飛入了蘆花,蘆花就把它給溶解。
師:融化掉了,那是第一片雪,雪越來越多不融化了的話那為什麼也不見了呢?
生:因為水都沾在蘆花上了。
師:它們的顏色都是(生:白色)雪花是白的所以叫潔白如雪,而蘆花也是白的。再看,為什麼它飛入蘆花不見了呢?除了這白的,還有別的原因嗎?看哪,不要看我,看那兒。
生:因為雪飛到蘆花叢中,它和蘆花一起被吹散了。
師:看呀,和蘆花一起被吹散了。雪在飄,蘆花也在飄,都是白色的,都是這個形狀,所以飛入蘆花都不見,所以(師生齊說:飛入蘆花都不見)再看啊,這還是那蘆花,為什麼飛入蘆花就不見了呢?
生7:蘆花是一片一片的,這雪也是一片一片的。
師:即使再大的雪,飛入這蘆花能看見嗎?
生7:一樣也看不見。
師:所以再大的雪飛入蘆花(生齊:都不見)這潔白的雪,這如蘆花一般的雪,咱們該怎麼讀(生齊讀)速度加快
師:我這朵小雪花飛入蘆花不見了,你們這一朵朵小雪花飛入了什麼也不見了?
生8:小雪花會飛入河裡,在河裡也會不見。
師:放進去,飛入水中 (生8:都不見)連起來說(生8:飛入水中都不見)
師:還有飛入哪裡也不見?
生:飛入人身上,因為人身上很熱。
師:已化掉了,是嗎?還有嗎?冬天裡有一種花也和雪一樣白,那是什麼花?誰也能讓小雪花飛到這裡也不見?
生:棉花。
師:那是冬天的嗎?
生9:飛入臘梅都不見。
師:臘梅還不夠美?
師:飛入梅花( 生9:都不見)連起來(生9:飛入梅花都不見)
師:這梅花而且必須是白色的,是嗎?好極了,請坐。
師:同學們,讀著這樣的詩,你看到這一場雪了嗎?
生齊:看到了。
師:這是一場怎樣的雪?誰來說一說?
生:好大的雪。
師:誰能說說這場雪大到什麼程度?
生:大到不能再大。
師:還是沒有說清楚。
生:頂到我們的膝蓋了。
師:沒到膝蓋了。
生:可以用一個成語來表示,鵝毛大雪。
師:還不夠大,也不就像個鵝毛嗎?
生:冰天雪地。
生:無法想像。
師:無法想像,但還得想。
三、品雪之情懷
師:我們中國有一位偉大的,了不起的充滿想像的詩人,就是李白。他的想像絕對的超凡脫俗。請看,他寫過這麼最大的雪。(出示課件: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台。李白)在燕山這個地方,讀燕山(生齊讀燕山)讀第一聲不要讀第四聲。請看,李白看到的這個雪是大到什麼程度?(學生齊讀燕山雪花大如席)
師:它大得像什麼?
生齊:蓆子。
師:就是我們夏天鋪在床上的那個的蓆子,你們小時候還不行,睡爸爸媽媽的大床。看我的手勢才能讀好。
生1:讀燕山雪花大如席。(教師配上動作)
師:再上去呀,你那是小蓆子。
生1:讀(教師配上動作)
師:再練一遍,教師示範讀。生1讀,教師配上動作。(學生鼓掌)
師:錯了,拍什麼手,根本就沒讀准。教師範讀大如席,不要讀大如席(教師學學生的語氣讀) 再給你一次機會,能行嗎?不敢啦!讀,冰雪聰明的人。一起做動作,你會更加讀得好。(指名生讀)
師:好的,這次給點掌聲了。要聽得懂,要看得懂。(齊讀)
師:讀大雪該怎麼讀?誰明白讀大雪該怎麼讀?
生:讀大雪的時候,雪剛下下來要讀得聲音小點,讀到最後比喻句就要讀得很大。
師:尤其是哪個字要讀得很大?
生:席。
師:不僅是席字,而且還有(生:大。)
師:大字要讀得響,席字要讀得(生:長)往上(生:升)揚。來,預備齊。(學生齊讀)
師:大雪會讀了,小雪會讀嗎?小雪會讀嗎?(出示課件:微風揺庭樹,細雨下簾隙。)讀讀看自己琢磨(學生自讀),第一遍讀通了,第二遍該琢磨了怎麼把大雪讀小了。(學生自讀)
師:肯定行嗎?你比別人少練了一遍,肯定行嗎?給你個機會。(指名讀)
師:我說了吧!我說了吧!這樣學習能成嗎?人家在練你不在練,拚命想著要表現自己,結果摔了一大跤。誰讀?
生2:讀。
師:剛才聲音要注意了,剛才大雪是聲音響的,現在小雪就(生2再讀)
師:你知道什麼原因嗎?我不敢把話筒湊過來什麼原因嗎?
生:要是把話筒湊過來,他聲音太大了就不像小雪了。
師:要控制我們的聲音。你來把第二句再讀好一點。(指名讀 教師範讀 師生齊讀)
師:這真是一首神奇的詩呀,如果這首詩中的雪是一場大雪,咱們該怎麼讀?(師讀題《詠雪》生齊讀整首詩)
師:如果這是一場下零星的小雪該怎麼讀?(生齊讀整首詩)
師:這真是一場神奇的雪呀!
師:看到了這樣一場雪,你最想做一件什麼事情?
生:打雪仗。
生:堆雪人。
生:劃雪。
生:溜冰。
生:堆雪人。
師:都喜歡堆雪人,是嗎?同學們如果你堆雪人堆得細一點,堆得精一點。堆得巧一點,那就堆出了藝術來,那叫雪雕。
師:看到雪雕了嗎?你在哪兒看到的?
生:在南京北門橋那兒有一個。
生:在下雪的時候看到其他人能堆出雪雕。
師:那看看我看到的雪雕,好嗎?你看,在我國的哈爾濱,有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叫太陽島。每年的12月到1月,全世界許許多多的人都湧向這裡,他們或者是來欣賞雪雕,或者就是來創作雪雕。看,這個雪雕的作者就是我的朋友,他雕出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雪雕。今年是牛年,這座牛的雪雕高達8米。哇!再看呀,看呀,這像不像咱們神話小說中的城堡呀。再看看,再看看這驢,這是童話中的誰呀?
生齊說:蘇伯伯。
師:XX年奧運會結束後,咱們的雪雕藝術家們把奧運英雄和他們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凡是去看過雪雕的人無不為這藝術深深地感染,深深地陶醉,寫下了許多讚美雪雕的詩篇,咱們今天就也來讀一首。(師生接讀《雪雕》,生齊讀《雪雕》)
四、總結談話,引導讀書
師:親愛的同學們,要不是這一場神奇的雪,我們又怎麼能看到如燕山之雪大如席的奇景,又怎能看到下零星的小雪,要不是這場神奇的雪,我們又怎能看到這如詩如畫的雪雕藝術作品呢?所以我們看到這麼多美景,一定會想起有這樣一首詩。(師生齊讀《詠雪》)
師:我想此刻這神奇的雪一定飛進了我們的心裡,所以這雪花飛入心田也不見。
《詠雪》譯文 篇12
《世說新語》兩則——詠雪
【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
2、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3、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多角度的拓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難點】
兩個詠雪佳句的評析。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1分鐘)
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 讓我們猜一個好不好? ppt1
猜謎語:小白花,飛滿天,下到地上像白面,下到水裡看不見。(打一自然現象) 雪(學生答)。讓我們來欣賞幾幅雪景圖
ppt1出示雪景動態圖,引導學生體驗雪景的美麗。看到這樣純潔、輕盈,漫天飛舞的雪花,你用什麼來形容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詠雪》,你和文中的才子才女比試比試如何呢?
ppt2 出示文題
二、作家作品 ppt3(2分鐘)
學生齊讀課下注釋①,教師補充
三、誦讀課文:(5分鐘)
同學們,這篇文言文很短小,請同學們先聽老師範讀課文,注意讀音與停頓。
ppt4(一)欣賞課文,出示課文內容,師範讀。
剛才,同學們聽讀了課文,接下來完成讀音練習。
ppt5(二)朗讀練習。
1、注意以下幾個字的讀音,自由朗讀。
謝太傅 fù 俄而 é
雪驟 zhòu 差可擬chà nǐ
柳絮 liǔ xù 無奕 yì
王凝之 níng 謝道韞 yùn
2、指一生讀字詞
3.指一生讀課文
4.齊讀課文
四、解讀課文:(15分鐘)
(一)讀懂課文,理解重點詞
熟悉了詞語,只是掃除了文字障礙。要真正讀懂課文,我們還需要通過反覆的誦讀來細加體會。下面請大家用五分鐘的時間,結合注釋,讀懂文章。
要求學生對照注釋讀懂課文,解釋重點詞,找出疑難處並進行交流。
ppt6(出示課文,注意劃橫線的詞)
內集:家庭聚會
講論 文義:講解詩文。
俄而:不久,一會兒。 結合《山市》,無何,未幾,既而,逾時
欣然:高興的樣子。 結合《春》的「欣欣然」
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
未若:不如。
因風起:乘著風飄起。
下面咱們來疏通全文 ppt6 指一生說解詞,再一句句翻譯(主要讓學生說)
(二)翻譯課文
ppt7 我們已經了解了全文的意思,能不能試著背誦呢?
(三)初步背誦課文:
ppt8-ppt12出示參考譯文,請學生對照譯文試背課文。
大家做得非常好,接下來我們就課文內容討論幾個問題。
五、研讀課文:(10分鐘)
ppt13(一)小組討論
1、「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2、「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 (難點)
3、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
生同桌討論,師巡視點撥
(學生代表交流發言)相信同學們已經找到了答案。老師的參考答案是:
ppt14
1、融洽、歡快、輕鬆、溫馨
2、各有千秋。
有人認為「撒鹽空中」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上揚,甚至飛得更高更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後達於神似,形似是基礎。
有人認為「柳絮因風起」 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而 「撒鹽」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蘊。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3、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讚賞道韞的才氣。
ppt15(二)讀一讀,議一議
對文中「公大笑樂」一句有不同解釋,你有何看法?(難點) 生說
①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
②「笑」前喻,「樂」後喻。
③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ppt16(三)學習總結:
課文講述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裡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韞表現出了詠絮之才。
謝道韞,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女詩人。謝道韞出身名門,識知精明,聰慧能辯,因「未若柳絮因風起」這一詠雪名句,盛為人所傳誦,後人把有才學的女子稱為「詠絮才」。 可說一說《紅樓夢》「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同學們,經過學習,課文你讀懂了嗎?讓我們再一起來背一下課文吧!
ppt17(四)再次背誦課文。
這篇文章中,謝道韞之所以能說出這樣優美的句子,是因為她有豐富的想像力,抓住了雪的特徵。下面。我們做一個小練筆。景色描寫。注意要求:抓住景物特徵,想一想 朱自清 先生的《春》。
六、拓展延伸:(10分鐘)
1.片斷練筆:自擬題目,景色描寫,200字左右。
2、舉出並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欣賞:出示雪景圖和詠雪名句。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天。
——李白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描寫雪)
——岑參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毛澤東
出示後要求學生抄下來,積累。
ppt18
3.古詩詞中的名句
結束語:王國維曾說:「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以上詠雪詩,之所以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是因為富有意境。凡是文學作品,寫景詠物的語言,必須講究含蓄,有想像力,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富有意境。這節課我們通過《詠雪》學習,對寫景詠物,一定會有很大的觸發:希望同學們以後寫景詠物,也要做到情景交融,富有意境。
七、布置作業:
1、預習《陳太丘與友期》,準備一個古代聰明少年的機智故事。
2、閱讀《世說新語》,選擇你讀懂的一篇給予鑑賞、評點。
n
《詠雪》譯文 篇13
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
2.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3.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1.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2.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一、導入
說說你知道的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
同學們,剛才我們都聽了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其實像司馬光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二、新課學習
(一)複習有關《世說新語》和劉義慶的知識。
(二)學習《詠雪》。
1.一讀課文:
聽錄音,根據文意斷句,加上標點符號,再朗讀。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2.二讀課文,理解加點的詞語: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家庭聚會),與兒女(子侄輩,指年輕一代)講論文義。俄而(不久,一會兒)雪驟,公欣然(高興)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差不多)可擬(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3.三讀課文,用現代漢語複述故事。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4.四讀課文,研討問題:(四人小組合作)
①「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融洽歡快輕鬆
②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
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鹽」一喻只有物象而無意蘊。
③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
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讚賞道韞的才氣。
5.五讀課文能背誦:
6.歸納主題:
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裡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了詠絮之才。
7.想一想 議一議:
對文中「公大笑樂」一句有不同解釋,你如何看法:
①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
②「笑」前喻,「樂」後喻;
③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三、拓展思維:
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舉出並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請欣賞: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毛澤東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天。
——李白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
四、課後作業:
1.閱讀《世說新語》,選擇你讀懂的一篇給予鑑賞、評點。
2.片斷練筆:自擬題目,景色描寫。
《詠雪》譯文 篇14
《世說新語》兩則(《詠雪》 《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掌握「俄而、欣然、擬、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顧」等詞在特定語境中的詞義。
2.背誦兩篇短文。
能力目標
1.結合注釋,運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結合文中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的語句進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3.把握本文以敘為主,敘中有議的寫作特點。
德育目標
《世說新語》作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魯迅語),教導人們做人要方正,誠實守信,以禮待人,言辭要高雅。
●教學重點
1.把握本文語言簡練、辭意雋永,以敘為主的特點。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謝太傅對兩種不同的詠雪佳句到底有何評價?
2.元方批評父友失信、無禮,最後卻「入門不顧」,是否有失禮儀?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讀順句子,讀懂文意。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這兩則短文都是敘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著可議論的內容,這正是《世說新語》記事的特點。我們應按照古為今用的原則來處理這篇課文,這就是利用它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多方討論,交流看法,如《詠雪》中,你認為哪個比喻更好?《陳太丘與友期》中,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師生互動與學生互動結合,自主合作探究與點撥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3.延伸閱讀法。本文用兩課時教讀,時間略有富餘,可從《世說新語》中再選一兩個故事讓學生閱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列印好的閱讀材料、實物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研讀《詠雪》。學生朗讀課文,對照注釋,藉助工具書理解字詞,疏通文意;學生複述故事,把握文章情節,理解文章內容;組織學生討論有爭議的問題,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同學們,雪花是嚴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它是那樣的純潔、輕盈,你能拿什麼比擬它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詠雪》,你和文中的兩位才子比試比試如何呢?(板書文題)
設計(二)
同學們,我們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聰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舉一些嗎?(學生答)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王戎評李……請同學講講王戎評李的故事。(教師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這個故事出自《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選自這本書的《詠雪》。(板書文題)
二、介紹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學生齊讀註解①,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彭城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世說新語》原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等36門,主要記錄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魯迅稱之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本書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誇飾,語言簡練,辭意雋永,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
三、研讀《詠雪》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照注釋,藉助工具書理解字詞,讀順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學生分為6組,小組成員討論解決字詞句方面的疑難,按照讀—譯—講的步驟進行。如有小組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提交班上集體解決,教師可適當給予提示。
3.選三個學生複述課文內容,教師可提示學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學生分組探究問題。
(1)各組提問。
疏通文意後,請同學們深讀課文,提出難以理解的問題。
(2)教師歸納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謝家聚會吟詩,為什麼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
②「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到底哪一個好?還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嗎?
(3)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酌情指導。
明確:①文章開頭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短短十五字,涵蓋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體事件等豐富的內容。正因為「寒雪日」「俄而雪驟」,才能引出「詠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這裡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為春和景明、綠草如茵,在雪花飛揚的寒冷天氣中,外出不便,聚會詠雪不正是賞心樂事嗎?文中「欣然」「大笑」「樂」等詞可見其融洽、歡快、輕鬆的氣氛。
②對「公大笑樂」,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謝太傅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有人認為「笑」前喻,「樂」後喻;有人認為謝太傅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文章雖然沒有明確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讚賞謝道韞的才氣。意在言外,確實耐人尋味。
③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各有千秋。有人認為「撒鹽空中」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更高更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後達於神似,形似是基礎。有人認為「柳絮因風起」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蘊。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學列舉的喻體有「鵝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師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適當引申其他詠雪名句,如韓愈《春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
5.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6.默寫課文。
四、課堂練習
教師分發列印好的閱讀材料,人手一份。材料內容如下:
王冕者,諸暨(jì)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zhé,就)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hé,何)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出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tián,安然、坦然)若不見。
1.對下列加粗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竊入學舍(偷竊) B.冕因去(離家)
C.執策映長明燈讀之(拿) D.琅琅達旦(天亮)
2.簡答。
(1)「曷不聽其所為」中的「其」指 。
(2)「聽已,輒默記」的意思是 。
(3)「兒痴如此」中「此」指代的是 。
(4)「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一句說明了什麼?
學生完成這個練習,教師選五位同學回答。
明確:1.A(竊:偷偷地、悄悄地)
2.(1)王冕 (2)聽完以後,就默默記住 (3)暮歸,忘其牛……已而復如初 (4)說明王冕讀書的專注、入迷。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中有關《詠雪》一文的題目。
2.課外閱讀選自《世說新語·言語》中的兩個小片斷,並思考兩文的深刻含義。
附原文:
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ɡ)子,無此必不明。」
木猶如此
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xuàn,淚水流下的樣子)然流淚。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研讀《陳太丘與友期》。學生朗讀課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閱讀中碰到的疑難問題,師生共同研討解決;背誦課文;歸納借鑑本文的寫法和語言特色,積累詞語。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世說新語〉二則》中的第二則《陳太丘與友期》。
設計(二)
同學們,你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學生回答:「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成功的人」……)如果我們學習了《陳太丘與友期》,你結識了小元方,你就會默默地告訴自己:「我要做一個誠信的人!」(板書文題)
二、學生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理解詞句,疏通文意。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討論、解決詞句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在巡視中酌情給予指導
三、選兩個學生複述課文,注意情節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內容,其他同學點評
四、師生互動,研討課文,背誦課文
1.各小組提問。
2.教師歸納所提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日中」這個時間概念是否科學,古代沒有精確的定時儀,怎麼判斷遲到?
(2)友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3)元方的性格特點如何?
(4)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3.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依據回答情況給予必要的引導。
明確:(1)古代的定時儀器較為簡陋,有木表、漏壺等,它不可能有精確的時段劃分。這裡的「日中」是當時約定俗成的時間概念——中午。這個友人錯過了雙方約定的時限,所以遲到了。
(2)課文中,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到來之後,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得較為有禮;當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後,他「慚」「下車引之」又表現得較為誠懇,有知錯勇改的精神。
有同學通過網絡查閱相關資料,獲知友人是比陳太丘官高兩品的官員,平素對陳太丘傲慢無禮。
(3)閱讀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徵。
(4)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呢?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認為元方並非無禮的理由是: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於人,不知自責且當子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千里之外。認為元方確實有失禮儀的理由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麼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表現了一個人胸襟寬廣,有涵養嗎?
4.教師出示省去標點的原文,學生試讀,然後背誦。
(1)投影顯示: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2)請一學生嘗試讀文,應讀出句讀、語氣來。
(3)全班齊讀、背誦。
五、把握本文的寫作特點,體味語言簡練意義豐厚的特色
提問:通過研讀這兩篇短文,《世說新語》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學生回答,明確:敘事簡潔,敘中有議;語言凝練、辭意雋永;咫尺萬里,辭近旨遠;小中見大……教師不必評判,學生讀後有得,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穫。
六、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
2.翻譯下列句子。
①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②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③撒鹽空中差可擬。
④未若柳絮因風起。
3.辨別下列詞語哪些屬於敬詞,哪些屬於謙詞。
①敝人 ②卑職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4.下列句中加粗詞與「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誨女知之乎 B.學而不思則罔
C.路轉溪頭忽見 D.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生逐一回答,明確:1.期:約定。去:離開;過去的。顧:回頭看。引:拉;放開。舍:放棄;犧牲。信:誠實,講信用;隨意、隨便。
2.①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那人才來。
②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
③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
④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
3.敬詞有③④⑥⑦⑨ 謙詞有①②⑤⑧
4.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見」通「現」;D.「說」通「悅」)
七、課堂小結
文中友人無信無禮,七歲的元方卻誠實有信。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發揚這一光榮傳統,為人真誠守信。讓我們以天地為心,真誠為骨,做一個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們相信:誠信相伴,一生無悔!
八、布置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中有關《陳太丘與友期》一文的題目。
2.課外閱讀選自《世說新語·言語》中的一個小片斷《雪夜訪戴》。
雪夜訪戴
王子猷(yóu)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指來回走過),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一夜)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板書設計
《世說新語》二則
●活動與探究
1.說話訓練
(1)飄揚的雪花像什麼?請同學們展開想像說一段話來描述它。
(2)以「誠信」為話題,仿照下面的表述,學說一句話。(任選一例)
①誠信是砍倒父親最心愛的櫻桃樹仍敢於承認的勇氣。
附答案:誠信是十指被插入竹籤後仍不出賣同志的信念;誠信是二十年來始終如一照顧犧牲戰友父母的執著。
②誠信使人們彼此信任。
附答案:誠信使人們彼此認同共渡難關;誠信使全人類緊緊團結在一起。
③誠信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附答案:誠信是一篇童話,純真有趣,意味悠遠;誠信是一首長詩,優美而雋永。
④誠信是什麼?老農說,誠信是春天播下的種子秋天裡結出豐碩的果實,是汁水滋潤禾苗結出的盈穗在風中奏出的交響曲。
附答案:教師說,誠信是推倒了牆變成的橋,是師生間真切的情感紐帶,是皎皎白玉蘭般純潔的師生情;工人說,誠信是國家把工廠交給了我們,是我們辛勤勞作下生產的質高價優的產品;學生說,誠信是祖國對我們的殷切期望,是我們擔起歷史大任時對祖國母親自信的一笑。
⑤公平買賣、童叟無欺是商人的誠信。
附答案:清正廉明、奉公執法是公僕的誠信;誠實守信,遵守諾言是朋友的誠信;不說謊話,不欺騙人是孩子的誠信。
2.關於組織一次以「誠信」為主題的演講比賽的設想
誠信是做人之本,為讓同學們在人生重要的中學階段,過得更豐富,更充實,更有價值,故組織一次以「誠信」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可以回顧過去,談自己的迷失;可以展望未來,暢談自己的理想。
3.課外閱讀,搜集一些古往今來,齊家治國平天下,以「誠信」而建樹偉業的人的資料,然後整理成文,以「一部英雄史就是一部誠信史」為書名,整理成一本閱讀筆記。
4.開放探究
閱讀《世說新語》中「管寧割席」和「阮裕焚車」,簡要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管寧割席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子裡刨地種菜。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還是揮動鋤頭,把這看得跟磚瓦石子一樣,華歆拾起來又拋掉了。兩人又曾經坐在一條蓆子上念書,有坐著轎車穿著禮服的貴官從門前經過,管寧照舊念書,華歆放下書本出去看。管寧把坐著的蓆子割成兩片,跟華歆分開來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阮裕焚車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後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譯文)阮光祿在剡縣,曾經有一輛漂亮的車子,來借的沒有不借給的。有個人要葬他的母親,心裡想借卻不敢開口。阮光祿後來聽到了,嘆一口氣說:「我有了車子卻使人不敢來借,還要它幹什麼?」就把車子燒掉了。
參考答案:
「管寧割席」通過兩個小故事曲折地寫出了管寧高潔的品格和華歆貪戀富貴的可鄙。
在阮裕焚車故事裡,突出了阮裕的性格:即使是他沒有責任的事,只要這事跟他有關,他也要十分嚴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絲毫的欠缺。
●備課資料
一、重溫經典
1. 元方善對
劉義慶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邱,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邱,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提示:無論什麼時代,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理想來培養自己的後代。做官的人家,希望子孫克紹箕裘,自然按照做官的需要來塑造子孫,就是沒有做官的人家,希望子孫光大門楣,也按照做官的需要教育後代。
但是,畢竟官宦家的孩子學得快。因為這些家庭「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小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就是官場應酬那一套,幾乎是無師自通。你看官兒不大的太邱長——陳仲弓——的兒子陳元方,年方十一,應對的圓滑已十分老到,方方面面都照顧到。孩子談父親的為官之道:「我父親在太邱,對有權有勢的人用德來約束他們,對無權無勢的人用仁來安撫他們,讓他們各安其位。所以時間一長,大家越發地敬重他。」當袁公說當初他也是這樣做的,並問他究竟是「你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父親」時,他說:周公和孔子出現在不同的時代,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周公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既不得罪袁公,又維護了自己的父親。文中表現了元方圓滑的應對技巧。
2.薦讀四首詠雪詩。
郊行值雪
[北周]庾信
風雲俱慘慘,原野共茫茫。
雪花開六出,冰珠映九光。
還如驅玉馬,暫似獵銀獐。
陣雲全不動,寒山無物香。
薛君一孤白,唐侯兩肅霜。
寒關日欲暮,披雪上河梁。
提示:天上的風和雲都黯淡了,原野山一片茫茫。六瓣的雪花下了起來,雪光像九光燈一樣明麗,還像驅趕著玉馬,又像捕獵銀獐。雲形似兵陣一動也不動,寒冷的山上什麼也沒有。雪又像薛君(孟嘗君)的白狐裘和唐侯(春秋時的唐成公)的馬一樣潔白。寒關的天色將要晚了,我迎著雪走上了橋。詩中的比喻用得好,顯示了詩人豐富的想像力,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茫茫雪原的壯美圖景。
春 雪
韓 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
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
故穿庭樹作飛花。
提示:這首詠雪詩別開生面,前兩句寫春天姍姍還遲,一個「都」字反映了詩人久盼春天的急切心情,一個「驚」字傳神地寫出了詩人在見到初生的草芽時那種格外歡欣的心情。後兩句詩人賦情於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來遲,像落花一樣飄飛,來裝點春色。
夜 雪
白居易
已訝衿枕冷,
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
時聞折竹聲。
提示:詩人不正面描繪夜寒雪大,而是從側面烘托陪襯的手法,從感覺入手,從視覺入手,從聽覺入手寫雪,盡現雪之寒,雪之大、厚,雪之重。短短四句詩,把夜雪描寫得曲折、細緻。
詠春雪
[唐]韋應物
徘徊輕雪意,
似惜艷陽時。
不悟風花冷,
翻令梅柳遲。
提示:春雪輕輕飄飛,好像有意徘徊流連,珍惜那艷陽高照的明媚春光似的。它不明白自己的飛舞會讓風兒花兒都感到寒冷,反倒使梅花遲開,柳樹遲綠了。
全詩融情於雪,以雪抒情,別有情趣。前兩句用擬人手法,把春雪輕飄漫舞、情意綿綿的神態描繪得活靈活現。後兩句語氣婉轉,由揚而抑,對春雪遲了梅柳有責備之意。既寫了初春時節乍暖還寒的時令特徵,又表現了作者呼喚春光早至的迫切心情。
二、文言知識簡介
中學課文中常用的幾種古代計時法
1.干支計時法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刻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這十二時辰與現今計時法的關係是:子時——23點至1點,丑時——1點至3點,寅時——3點至5點……以下依此類推,亥時是現時的21點至23點。
《智取生辰綱》:「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時」,古時報時時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時。辰時就是上午的7點至9點鐘;申時是下午的3點至5點(15時至17時)。
2.十二時段計時法
這種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雞鳴」就是1點至3點;「平旦」就是3點至5點;「日出」就是5點至7點……依次類推。
《孔雀東南飛》有這樣兩句詩:「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黃昏」就是19點至21點;「人定」就是21點至23點。
3.更點計時法
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它是專用計夜間時間的。「更」與「點」是兩種計時單位。
先說「更」。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依次類推。
《祝福》結尾段寫道:「我被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炸聲驚醒,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的時候。」這「五更將近的時候」,就是將近早上5點鐘的時候。
再說「點」。「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點」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頗似小銅鐘。中間突起,兩邊有孔,孔可以穿上繩把「點」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時習慣是報更時敲鐘鼓,報點時則擊打「點」,「點」便成為計時單位了。古時為計時準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於現今的二十四分鐘,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
4.漏刻計時法
漏刻是古代的計時方法,「漏」是盛水計時器具,一般用銅製。把一晝夜分一百份,每份即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課文中出現的「漏刻」時間詞語已非本意,只要「更點」的代名詞而已。
《譚嗣同》中「時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這裡「漏」也是「更」的意思了。現代常用的「刻不容緩」「一時三刻」等詞語中的「刻」意思就更虛了。
(選自《語文報》第167期,作者:趙立志)
三、閱讀知識推介
關於擴寫。
擴寫是將短小的原文擴展和生髮成較長的文章。實際上也是一種改寫。擴寫只能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豐富和補充,但不能改變原文的基本內容和主題。一般是對原文的故事情節作合理的擴大和補充,或對原作的人物、事件作合乎邏輯的豐富和補充,將抽象的改成具體的,敘述的換成描寫的或兩者兼而有之。
關於縮寫。
縮寫是在不改變原文的主題、主要內容、情節結構的前提下,進行集中、概括、提煉,把一篇較長的文章壓縮成短小的文章。實際上也是一種改寫。縮寫要把握原文的要點、重點,分清主次,決定取捨。既可借用原文語句,也可用縮寫者的語言複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