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送別》之四美

短语录 12 0

《長亭送別》之四美


一、故事之美
身為名門閨秀的鶯鶯和琴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權勢為條件的傳統擇偶標準的違逆。

《長亭送別》一折表現的則是崔張愛情取得初步勝利後的又一次曲折——張生去趕考,鶯鶯來送別,兩人被迫分離。整折戲雖沒有曲折複雜的戲劇情節,卻有撼人的藝術魅力。這魅力主要來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詞。

這些曲詞對處於長亭送別這一特定時空交叉點的鶯鶯的心靈作了細膩的刻畫,多層次地展示了鶯鶯「此恨誰知」的複雜心理——既有對「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張生的百般依戀,又有對即將來臨的「南北東西萬里程」的別離的萬般痛苦;既有對「拆鴛鴦在兩下里」的科舉功名的深深怨恨,也有對當時司空見慣的身榮之後「停妻再娶妻」行為的不盡憂慮。這一複雜的心理內涵體現了鶯鶯純淨的靈魂美,也突出了她叛逆的性格。

二、人物之美

1.鶯鶯的深情之美。

鶯鶯對「白衣秀士」張生的愛,是相互傾慕的產物,絲毫沒有摻雜世俗的考慮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愛情已經不再停留於「才子佳人」的傳統模式上了,更沒有把「夫貴妻榮」作為婚姻的理想。她對禮教的背叛是徹底的。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她也有過矜持,有過顧慮,有過矛盾和思想鬥爭,但這不僅沒有削弱她形象的光輝,反而在其形象上增添了端莊深沉的色彩,使這個叛逆者的形象更為真實動人。這一切在由她主唱的《長亭送別》一折中得到集中表現。

在她看來,金榜題名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不是愛情的前提和基礎。她只想「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反覆叮囑張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與老夫人汲汲於功名富貴的態度形成鮮明對照;同時她對未來也有深深的憂慮。鶯鶯的態度突出地表現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對愛情的執著,就是她的離愁別緒也閃耀著重愛情輕功名反禮教的思想光輝,她的叛逆是對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悲哀和抗爭,而不僅僅是兒女情長。

2.張生的鐘情之美。

張生雖然有時也有軟弱的一面,但對愛情卻是執著專一的。他毫不顧慮自己的「白衣」地位,大膽追求自己鍾愛的女人;他為鶯鶯而「滯留浦東」,不去趕考,忘了功名也忘了食寢,甚至身染沉疴;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長亭分別之際,他「蹙愁眉」「長吁氣」「閣淚汪汪不敢垂」,根本不願意離去,但為了婚姻,只得忍痛「伯勞東去燕西飛」,就是後來得中功名之後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真可謂是鍾情至誠之士。

3.紅娘的熱情之美。

身為婢女的紅娘面對老夫人的洶洶氣勢,她從容鎮靜,機敏地為二人辯理,指出她們的結合完全是由賴婚引起,是「一雙心意兩相投」。接著條分縷析,歷數老夫人的過錯,迫使她答應兩人的婚事。紅娘對老夫人的審問和指責,集中體現了正義對虛偽、愛情對禮教的勝利。

三、情境之美

1.借途中之景傳感傷之情。

鶯鶯乘車去長亭,她的離情就寄寓在一路上的景色之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前4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時令特徵的景物,點染出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之情。後兩句寫離人之情,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繫,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人了凝重的離愁,蒙上了一層沉鬱憂傷的色彩,蕭瑟的秋景與悲悽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創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此曲不愧為千古絕唱。

2.借席上之境傳愁苦之情。

「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杯盤酒菜都能傳情。但最使鶯鶯關情的當然還是張生,「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席上多人之境畢竟不同於西廂兩人天地,張生再難受也要矜持。此時他的委曲難言之情只有鶯鶯偷偷看在眼中。兩人這種細膩隱微無奈的情緒正與離筵特定之境吻合。

3.借席後之境傳叮囑之情。

席終人散,只剩下兩人與紅娘。鶯鶯這才可以向張生傾訴衷情。「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儘管肝腸寸斷,還不忘千叮嚀萬囑咐,體貼入微的話語傳遞出纏綿深情,溫柔賢慧。「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鶯鶯終於把藏在心底最重要的話說出來了,雖然突兀,分量卻極重,一往深情中也可窺見鶯鶯內心巨大的心理壓力。有此無外人之境,才有此自然直露的表白。

4.借別後之景傳惆悵之情。

「……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蕭瑟黃昏圖。張生遠去,鶯鶯悵然痴立,極目遠送,流露出欲見不能的惆悵和不忍離去的眷戀。「無聲」和「有聲」兩相映襯,更烘托出鶯鶯內心的淒涼和痛不欲生的悲哀。此時此地,以景襯情、化情入景,生動地展現了鶯鶯「離愁漸遠漸無窮」的心境。

四、曲詞之美

王實甫既吸收了古典詩詞語言的精華,又吸收了當時民間鮮活的口語,創造了色彩斑斕的元曲詞彙。

其中許多曲詞既有唐詩宋詞的意境,又有元人小令的風格,詩情畫意躍然紙上。如:「碧雲天」句、「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兩意稠陌回,落日山橫翠」、「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等,像這樣華麗秀美的語句,人們耳熟能詳。

王實甫尤其善於運用修辭來形象地表現人物心理。如「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誇張地表現了離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再如「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化用了柳永《訴衷情近》中的「未飲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誇張,語意更加沉重,表現了鶯鶯餞別時的極端愁苦。

王實甫注重文采,也擅長本色,如「馬兒迎迎的行,車兒快快的隨」「準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等都具有民間口語的風格,樸素自然,雅俗共賞。本色同文采奇妙的結合,便形成了既典雅又質樸、既清麗華美又生動活潑的語言特色。此特色正是形成全劇「花間美人」藝術風格的重要因素。

總之,《長亭送別》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濃郁的水墨畫,是一支撩人心弦的離歌。它處處給人以深沉的美感,將永遠散發迷人的藝術魅力。

作者單位:安徽肥東縣長臨河中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